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浙江湖州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杠杆原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要求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1.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2.这堂课中学生必须会的技能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入学生在小时候常玩的跷跷板进行导入。向学生提问:如果叫你们举起你的同桌,你们能举起来吗?为什么在我们小时候玩的跷跷板中,我们可以比较轻松的把同桌翘起来呢?让学生思考,并继续提出,阿基米德曾经说出豪言壮语“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说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点评后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原理-杠杆。
环节二:新课讲授
司马迁在《史记.荆轲列传》中就记载祖先在建造咸阳宫时,就利用硬木棒搬动巨大石块,像这样的木棒,以及我们生活中大家经常用到的用筷子夹菜,用剪刀剪纸就是在使用杠杆。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并在所画的撬动石头示意图的基础上紧接着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在概念建立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在画力臂的方法是什么?教师在点评小组代表回答后,进行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方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提出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2.提出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那么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平衡呢?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作出假设,可能两两边重物相等时,可能力臂与力之间存在某种数量关系时等。
实验验证: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设计实验,展开实验探究。提示学生自行阅读书上的实验探究,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达到平衡。再改变动力F1和动力臂L1,相应调整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并完成课本表格。
3.归纳总结,探究后,由多个小组汇报小组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结果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用数学表达式表达为F1 L1=F2 L2
环节三:巩固提高
比比看: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展开,看哪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最多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比赛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生活中的杠杆有很多,小朋友玩的跷跷板,拔钉子用的羊角锤,划船用的船桨。从而顺势引出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概念,总结出其中的特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的收获有哪些,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
作业:课后分别收集生活中的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有哪些,并且尝试着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下节课一起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杠杆原理
一、杠杆的概念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F2 L2
三、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辩题目解析】
1.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参考答案】
(1)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2)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3)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2.这堂课中学生必须会的技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首先是作图技能,会画力和力臂;其次是区分各种杠杆的能力,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最后是计算技能,能够通过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光的折射
2.内容:
3.基本要求:
(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有实验要有教师演示;
(3)教学环节中要有学生互动。
答辩题目1.请解释一下为什么坐在船中的人用叉子插鱼需要往看到的鱼的下方插?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海市蜃楼”视频,以及观察空碗中的硬币,在逐渐注入水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启发:不加水的时候看不到硬币,加入水之后逐渐的能看到硬币,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光在水中和空气中传播时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演示:用激光笔斜射入装有水的透明水槽中,发现光线发生了偏折,由此引出:光的折射概念以及各物理名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从不同方向分别斜射入水中,学生观察现象,也可让学生上台进行尝试,结合光的反射,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光的折射有哪些特点?学生进行类比猜测。
实验探究:
鉴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安排为分组实验,分组探究内容:
1.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的规律
2.探究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对于实验做以下几点要求:(1)认真观察光进入另一介质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2)实验时,应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让学生说明入射光线怎样改变了,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
(3)关于折射光路可逆性的探究,可以请学生先猜想,并用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设计实验。可启发学生借助玻璃砖的两次折射设计实验,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让学生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标出,总结出光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师生总结归纳: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环节三:巩固提高
1.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路的是( 丙 )。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解释一下为什么坐在船中的人用叉子插鱼需要往看到的鱼的下方插?
【参考答案】
在水中的鱼之所以能够被人看到,是因为鱼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眼,但是在进入人眼的过程中从水进入空气,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人看到的鱼的像呈现在鱼的上方,也就是真实的鱼在看到的鱼的下方,所以要往下插。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光的折射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神奇的应用,激发对光学的兴趣。
初中物理《内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辽宁省铁岭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内能
2.内容: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称之为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零摄氏度不代表内能为零。零度的冰和水内能不同是因为体积不同。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机械能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三部分。
内能是取决于物体的温度、体积以及分子数量的一种能量,只考虑自身因素。
联系:都属于能量,单位都是焦耳。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
答辩题目1.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区别于联系?
2.内能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你用什么方法讲解内能概念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如图),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中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学生思考。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回忆并回答。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注: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量。
提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由哪些影响因素?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间所具有的能。)
【小组讨论】
观察:温度越高,物体分子运动越激烈。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此外,内能还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的内能大于100℃水的内能。
【学生思考】
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做一做,找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
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捂、踩在脚下用力拉、用铁锤不断敲击、反复弯折。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改变物体内能办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经过分析,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关于内能,正确的说法是( )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环节四:小结作业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大小不仅和物体温度有关,还和质量,物态、体积等因素有关;
2.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板书设计】
内能
一、内能:内能的定义
内能的特点
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答辩题目解析】
1.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区别于联系?
【参考答案】
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一个特殊情况,当存在分子浓度差的时候,由于分子热运动的作用,分子会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当分子浓度均匀了,扩散现象就会停止了,但分子内部依旧存在分子热运动。
2.内能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你用什么方法讲解内能概念的?
【参考答案】
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考虑到内能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我首先复习机械能的概念,在这里为后面内能概念的建立做了一定的铺垫。在真正讲解内能概念的时候,我把内能和机械能进行对比,因为我们知道物体的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这节课物体的内能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组成。所以内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有相似的地方,把他们进行对比,学生在机械能这一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的把概念迁移到内能上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类比的方法,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