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5.1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6-04-16 11:54:46

内容摘要: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大纲表述  1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

  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
 

  大纲表述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4.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等能力。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是把握文章旨意的前提。

  (一)考点剖析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或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的概念。对于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文段内容的基础。

  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

  (1)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概念:

  (2)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概念:

  (3)反映具体语境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

  (1)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2)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语句:

  (3)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4)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实质:一是将使用修辞手法形象化了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二)技巧点拨

  这里所说的语境不是单指平时我们所说的较为抽象的语言环境,而是包括文段内容的论述背景、词句所在的上下文等较为具体的语境。

  从语境角度去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主要要学会联系上下文、联想文段背景、把握标点提示。

  1.语境分析法

  (1)联系上下文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所考查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常常是对其本身的含义进行引申。或是临时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含义,这时必须通过将词语或句子放至整个文段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2)联想文段背景

  每一个文段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由事及义的联想”。“事”是与词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了解这些事实有助于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3)把握标点提示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标点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够指引我们在文段中找到词语或句子的准确含义。冒号、破折号在句中一般起注释作用,其后的内容是解释说明的内容。因此,若在所考查的词句后面出现了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要加以重视。

  2.修辞提示法

  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有些词语或句子会运用修辞手法。这时在理解词句含义时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对解题助益良多。

  词句理解六辞格,喻象反双借与对。

  比喻关键找本体,象征则要看对象。

  如果理解反语意,褒贬互换要记牢。

  双关你要想一想,到底它双的是啥?

  借代种类有很多。抽象意义最常考。

  对比要比比变化,还可已知推未知。

  喻象反双借与对,即比喻、象征、反语、双关、借代与对比。对词语、句子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理解词句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句的象征对象。理解词句的双关义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借代的种类有很多,包括以部分代整体(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船),特征代本体(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借“旌旗”代军队),具体代抽象(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等,其中具体代抽象考查得最多,因此在做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对可表示抽象意义的概念,可首先从借代义的角度来考虑。运用了对比辞格的,可从

  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对比的结果,看对比双方前后有无发生变化;一个是根据一方的特征推断另一方的特征。

  3.层次划分法

  从句子结构人手分析,主要针对的是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题目。所谓从句子结构人手分析也就是常说的划分句子层次。一般而言,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划分句子层次只要抓主干(主谓宾)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不需要仔细划分句子层次,只需理清各分句间的关系,就可以迅速得出答案。

  二、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一)什么是筛选并整合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信息筛选与整合”是指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概括归纳为符合命题者要求的语言。这类试题的考查点主要有:

  1.能准确的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2.能整体把握材料(包括图表、视频),能准确提炼材料中所有的信息,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3.能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要求,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能透过材料的字面意思,准确的表述言外之意的隐含信息。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旬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三)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四)技巧分析

  “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技巧如下:

  1.打枝削叶,巧提主干

  材料中有些语段的信息是由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等组成的,我们筛选、整合时,只需将这些句子摘录出来,然后根据要求将多余的枝叶删除即可。

  2.删繁就简,去伪存真

  在迅速浏览材料时,可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快速抓住关键信息。有些语段,很多内容都是对某个关键信息的阐释、说明、补充,甚或是拓展、引申,如举例、描写等,实际上,这些内容都不是实在的,而是“虚”或“伪”的,只是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关键信息。我们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去伪存真,然后再将“真意”概括表述出来。

  3.合并同类,列举异义

  通过快速浏览,找到语段中符合题干要求的若干信息后,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各是什么,都是从哪几个方面传达的,然后将相同信息进行大合并,相关信息进行小合并。不同信息并列到一起。

  4.敲骨吸髓,挖掘隐含信息

  有些信息,可在材料中直接摘录获取,有些信息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才能挖掘出隐藏在字面或图表中的隐含信息,如字面下的言外之意、图表中揭示的某些规律或深层含义等。我们要推敲语段中的每个信息,找到它们的精髓所在,探明它们各自的意象,提炼出它们的要义。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表述出来。

  (五)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的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结构是就文章的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统领(总领)、收束(总结)、伏笔(铺垫)、过渡、照应(呼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便于透彻理解文章。

  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轨迹。通常有一个从发散到集合,从模糊到清晰。从杂乱到有序的过程。最后落实到文章里,读者能看到、感受到的,常常体现为一种线索和写作顺序。思路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而客观事物之问的关系不外乎三种: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因此,写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因为事情发生总有先有后;写游记常以游踪(空间方位)为线索,因为游览总是从甲地再到乙地。思路又是作者头脑反应的产物,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总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结果,因此形成的思路也就不同。把握作者思路,便于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关系密切:结构是外显的思路,思路是内化的结构。思路是谋篇,结构是布局;思路是内隐的,结构是外显的。

  (二)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类型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有如下6种类型: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解证关系。从思路上看,都有如下三种类型:时间型、空间型、逻辑型。时间型的主要反映时间顺序,如先后、早晚等;空间型的主要反映空间顺序,如上下、内外等;逻辑型的主要反映逻辑顺序,如正反、主次、类比、归纳、证明、阐释、叙议等。

  思路与结构的分析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时间型的思路常对应承接关系的结构;正反、主次、类比型的思路常对应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和转折关系的结构;归纳型、证明型和阐释型的思路常对应因果关系和解证关系的结构。但是从整体上看,3种类型的思路同6种关系的结构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

  (三)技巧分析

  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巧

  ①看文体特征。不同文体,结构不同。如新闻结构五要素、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散文的线索、小说以及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文章的体裁上快速找到分析结构的依据,进而弄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②看关键句子。一是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是该段的总纲,文章的中心句直接就是文章的主旨。如果文章或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抓住、找准中心句。这样就等于抓住了段落或篇章的“纲”。二是体现文章思路或结构的重要语句。分两种:一种是总领或总结性的,分别位于段落或篇章的首尾,作用是或领起(总领)下文,或收束(总结)上文。另一种是起承接过渡作用的,或紧承上文,开启下文;或与上下文的某一句或某一段遥相呼应。对下文来说是伏笔,是铺垫;对上文来说是照应,是呼应。

  ③看重点词语。一是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能表明文章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基本关系,比如“于是”“从而”表承接关系,“但是”“然而”“不过”“其实”“与此相反”表转折关系,“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样”表并列等等。二是解说性词语。科技文中,解说新信息、介绍新情况时,往往采用解说、举例的形式,分析层次时就要注意提示解说内容的词语,如“意思是说”“比如”“例如”“即是””也就是说”等等。

  ④看构成关系。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部分与部分、句与段、段与层、层与部分、点与线、线与面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外部结构标志人手,特别要注意划分准第一层次,不要搞错“辈分”,将大小层次混淆了。

  2.把握文章思路的技巧

  ①抓题目。题目或是写作对象,或揭示了文章线索,或隐含了写作顺序。是写作对象的,看哪些地方是直接写该对象的,哪些地方是从侧面写的,这样能大致理清思路;是文章线索和写作顺序的。则直接以此探寻文章的思路。

  ②抓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段首(首括句)、段中(过渡句)或段尾(总结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和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整体思路就很容易了。

  ③抓中心话题。如果中心句不明显,则直接去抓中心话题,哪些段落讲述的是同一话题就划分为一个层次,这样也能很快理清思路。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材料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材料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材料内容的精要之处。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材料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材料中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溉括。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述,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_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人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词述人手,提出精要,做出概括。

  (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提。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关键词相关内容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