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 试题资料 > 正文

2017年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模拟卷-语文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7-10-03 15:11:49

内容摘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老师为学生讲解了鲁迅的其他知识点,下面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老师为学生讲解了鲁迅的其他知识点,下面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D.《阿Q正传》收入《彷徨》,主要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不觉悟,同时也揭示了忍性的弱点。
1.【答案】D。解析:《阿Q正传》收入《呐喊》。
2.在学习《敬畏生命》时,老师向学生们推荐了其他以生命为主题的课文,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生命 ·生命》 B.《羚羊木雕》
C.《种子的力》 D.《再塑生命》
2.【答案】B。解析:《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亲情。
3.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打算向学生推荐其他爱国诗,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示儿》 B.《商山早行》
C.《春望》 D.《破阵子》
3.【答案】B。解析:《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作品,表现的是羁旅之情。
4.戏剧是反映生活的镜子,同时也是浓缩的人生。教学《哈姆莱特》时,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更多的悲剧剧本,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奥赛罗》 B.《李尔王》 C.《第十二夜》 D.《麦克白》
4.【答案】C。解析:《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的喜剧。
5.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文言中词类活用的用法,教师引用了下面的例子,下列加点字不适合的是( )。
A.一狼洞其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渔人甚异之
D.学而不思则罔
5.【答案】D。解析:A项,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异:认为……奇怪;D项,罔:迷茫。D项没有词类活用。
6.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用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你的。
B.温故而知新 而:表顺承关系,“就”“接着”。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表顺承关系,“接着”。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因而。
6.【答案】C。解析:而:这里是表修饰关系,“着”“地”。
7.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修辞手法时,举了下面的例子,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夸张)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比喻)
C.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喻)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真)
7.【答案】A。解析:A项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人教版语文教材有八年级《散步》中的插图,这部分内容属于教材系统的( )。
A.助读系统 B.范文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8.【答案】A。
9.教师讲解标点符号,为了避免学生记混,安排学生练习,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下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苹果啊、西瓜啊、草莓啊、葡萄啊等等,走到哪儿都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B.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把科技领域的人才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C.金,原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现在专指黄金。
D.高考是人生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你是懦弱地等待和逃避呢?还是勇敢地迎接和应对呢?
9.【答案】C。解析:A项中顿号改为逗号;B项中“捡兔子的人”后的逗号改为句号;D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10.记叙文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讲解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要求,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拟好标题,选择素材
B.结构上有头尾,前后呼应
C.要有激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以情动人
D.语言缜密,准确严谨
10.【答案】D。解析:D项是对说明文、议论文的要求。
11.阅读下面课文的课堂实录,回答问题。
师:在举赵州桥例子的时候,还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我们先读读文章,从中找出一些数字。
(生齐读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这样一系列数字说明有什么作用呢?是为了说明什么吗?
生:这些数字是为了说明赵州桥雄伟和坚固。
师:那么文中还有了其他说明方法吗?
(生一片默然)
师:接下来咱们看下这段话:“唐朝的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是什么说明方法呢?
生:引用。
师:很好。在说明文中,我们可以叫它为引用说明,也可以叫做引用。数字说明也可以叫做列数字。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突出它的“形式优美”特征。
下列队上面实录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学习语文课文时,掌握基本的知识是分析文本的前提。
B.教师抛出了问题,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不要等待要直接讲,以免浪费全班同学的时间。
C.班级的学生氛围沉闷,基础弱,没有活力。
D.读得环节设计不多。
11.【答案】B。解析:遇到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教师应该利用教学机智及时地加以引导,不能直接代替学生回答。
12.阅读下面教师在教授《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完成下面的问题。
师:七年级的下学期,我们曾学过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同学们背得很整齐,声音宏亮。那么谁愿意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1: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诗人对恬淡、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向,在他的许多诗文中都有所体现。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描绘了他向往的理想社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请一位同学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再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题目、作者,字写得很工整、很漂亮,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同学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3:有一个字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他读成“语(yǔ)”了。
师:这位同学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呢?(学生争论)请同学们查一查字典。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用学过的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导入新课,这样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篇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自愿的形式让学生书写、朗读,这说明课堂上教师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做到随文教授文中字词的读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和朗读做了恰当又适时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12.【答案】B。解析: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全以学生为主,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13.下面是教师在讲授《麦琪的礼物》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入,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圣诞礼物造就了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1899年的圣诞节前,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因为没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发愁时。这位父亲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一下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忙碌中,偷闲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的发表在1899年的《麦克卢尔》杂志圣诞专号上。这位罪犯也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之夜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这个罪犯一发而不可收,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小说家是谁吗?是的,这位小说家就是著名的欧?亨利。很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于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教师引用关于本篇文章作者的故事来导人,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
B.文章的导语太过冗长,不利于后面的课堂内容是的进度
C.这个导语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D.这位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这样的心理特点
13.【答案】B。解析:这个导语以一个详尽的故事导入,同时也描述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虽然显得篇幅过长,但是能够增强真实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所以并不会影响讲解课堂后续内容。
14.阅读下面的一篇教学课程(节选),回答问题。
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韵律。“教”是指导和引导,而“学”则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出的和谐又美妙的乐曲;“教”是指路的灯塔,“学”则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如果是主人,而“教”则是引发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如果是创造,“教”则是开启创新心扉的向导。
语文课程教学又是审美的旋律美,这需要用浓厚的文化修养去发现她。发现“祥林嫂之死”的背后传统的沉淀和人性的悲情,阿Q身上的哲学思辩,以及折射出宋江的传统的君臣观念,所感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语文课程教学不仅需要现实生活的滋润,更需要现实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现实生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小河,也是语文课程的生命。
下列对于上面的教学论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
B.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发现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真善美,这也是的重点所在。
C.语文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实践息息相关。
D.语文课程教学也需要注重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字词句的积累。
14.【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方面。
15.阅读下面一位中学教师主持的关于“献给父亲的歌”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回答问题。
活动实施阶段:
(1)班会主要由四个板块(听故事、谈感觉、谢父亲、送祝福)。
(2)请几位学生的父亲代表来学校参加活动。
(3)学生叙真情、唱歌曲、演节目等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能。
(4)展示学生给家长的“青春贺礼”“青春贺信”等礼物。
(5)展示父子情调查结果,选出孝敬父母的模范,树立行为榜样。
(6)通过此次文艺汇演,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以及他们对家长的感恩之情。
下面选项对上文设计方案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设计方案需要注重倾听,表达,交流,这符合语文新课标中总目标的要求。
B.学生们才艺的表演不应该出现在主题班会的活动中,这不符合主题班会的情境。
C.这个班会活动中缺少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应该说明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D.该班会活动设计偏离了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太过于关注学生的才艺表演,应关注父子情和学生对父亲的感恩。
15.【答案】B。解析:B项说法过于绝对,班级的班会可以有才艺表演,但要切合班会的主题,不能过于追求形式。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阅读下面教师教学《石壕吏》的教学过程,完成第16题。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如果真正关注过唐朝的历史,那么有四个字一定会吸引你,因为那是一场百姓流离失所的战乱,那是一个唐朝命运转折的时代,那就是安史之乱。在这个苦难的时代,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用诗歌记录了当时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他用悲天悯人、心忧天下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录音,要求大家听清字的读音和诗歌的节奏,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歌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官吏深夜抓壮丁不得,拉老妇人来充数的故事)。
(2)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①结合课下的注释,自读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②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③指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
④学生积累:需要注意哪些重点的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
3.深入研读
(1)再读诗歌,用诗中的词语概括并分析老妇人一家人的遭遇。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翁逾墙:说明官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里一听见敲门声音,就顾不上年迈体衰、腿脚不灵的老伴,赶紧翻墙逃走,由老妇出门应付。这件事深刻地揭示出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同时也揭示了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更何况老妇已年老体弱,儿媳衣不蔽体不能出门,家中还需要劳动力干活来养家糊口。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怜的老人,多么可悲的百姓。
(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一起阅读了这首诗,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什么吗?
明确:以老妇人给官吏说的话为重点,也就是本首诗歌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继续往下看。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才解释了“暮”这个字,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傍晚。现代社会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经常都是“未晚先投宿”,更不要说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了。但是诗人杜甫,却在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在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情景有一种暗示性。为什么诗人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五分钟,由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这种写法表达了诗人的对官吏的批判,又用一个夜字作为一个时间状语,含义更加的丰富。第一,表明了官吏抓人的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反映了官吏抓人手段的狠毒,在夜里突然袭击。
明确:这一句话既点名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也说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超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下文老妇的说辞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交代了说辞的由来,这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4.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说辞词是老妇人的抒情独白,也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说辞是在官吏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断断续续的话,你怎么看待?(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练习册上有答案)
5.小结作业
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去了战场,两个已经战死。她家已经为那场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无论怎么说都不应再到她家抓人了。她沉痛地申诉这些,是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但是官吏不为所动,仍逼着要人,逼老妇去应征。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好。
16.请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评析上述老师的教学过程。(20分)
16.【参考答案】
该教师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对《石壕吏》的感知到对整首诗歌的情感思想的反映逐层深入,这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相符。通过对杜甫《石壕吏》这一首诗歌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还能体会“诗圣”杜甫对百姓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叹惜。分析过程中,学生认真地合作学习,能够多角度的进行思维活动,并且体会了诗人的情感。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增强
 
陕西师大教师考试培训部,安心培训、放心拿证。如果对教师资格证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陕西师范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或关注师范在线微信公众号,每天都有相关问题的推动。
 
 
联系电话:029-87555512          QQ:3159572896
 
 
关键词相关内容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