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 试题资料 > 正文

2017年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模拟卷-语文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7-10-03 15:12:08

内容摘要:注意事项:1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某教材选修部分提供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对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某教材选修部分提供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没有运用互文的是( )。
A.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B.《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C.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D.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1.【答案】B。解析:A、C、D采用了互文的修辞;B项是起兴托物,未采用互文的修辞。
2.在学习孟浩然的诗歌《春晓》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下列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C.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澹荡看不足。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答案】D。解析:A项是朱熹的《春日》,B项是唐代和凝的《春光好》;C项是李珣的《渔歌子》。前三项反映了春日的美景以及诗人对春天的色喜爱。D项是杜甫的《春望》,反映了祖国破碎的凄凉的景色,与题目中展现的欢快的气氛不同。
3.课堂上同学们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展开了讨论,下面哪位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完”,“结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鉴”,“欣赏”。
3.【答案】D。解析:D项“鉴”字是意动用法,“以……为鉴”。
4.高考冲刺时期,语文老师为了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写了几句诗句,下列不合语境的诗句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4.【答案】D。解析:D项表达的是消极悲观的思想,与题目不符。
5.某教师在跟学生讲授作品作品对应时,举了这样几个例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旅夜书怀》—杜甫—唐代
B.《呼兰河传》—萧红—现代
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
D.《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法国
5.【答案】D。解析:D项,简奥斯汀是英国小说家。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对这一概念阐述不正确的是( )。
A.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B.高中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D.通过语文课程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6.【答案】B。解析:“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是这样的: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比初中的更高一层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对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B.“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侧重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C.“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侧重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D.“均衡”的意思是尽量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达到同样的高度;“个性”的意思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发展学生的潜力。
7.【答案】D。解析:“均衡”的意思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不是要求达到相等的水平。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于“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致力于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B.选修课程体现选择性,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
C.选择性也意味着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D.选修课程体现选择性,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而不体现其基础性。
8.【答案】D。解析:课标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感受·鉴赏 C.思考·领悟 D.应用·拓展
9.【答案】A。解析:积累·整合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一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积累·整合 B.思考·领悟 C.应用·拓展 D.发现·创新
10.【答案】B。解析:根据课标的表述,该点属于思考·领悟。
11.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教师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你认为这位老师的目的是什么?以下选项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B.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了解四大名著。
C.了解金圣叹对于水浒的态度。
D.通过金圣叹批水浒,引出“批注式阅读”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11.【答案】D。解析:A项,过于泛化,没有具体内容。B项,没有与教学进行联系。C项,没有联系本课的教学。故本题选D。
12.某位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12.【答案】B。解析:A项,侧重自主学习没有体现诵读和修辞。C项,目标中没有涉及理解情感。D项,只强调了诵读这一方面,忽略了修辞。故本题选B
 
13.在诗歌的教学中,你认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是下列的哪一项( )。
A.诵读指导法。
B.炼字赏析法。
C.批注式阅读法。
D.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13.【答案】A。解析:A项,叶圣陶重新提出诵读法在学习诗歌当中的重要地位,本题是围绕学习诗歌当中的“以读促悟”这一理念展开的,故本题选A。
14.一位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需要范读以下的小节: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堰河、新客、摸着、不安,应该重读以突出作者家的富足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B.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碾了三番,应该重读以突出作者家的富足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C.啊、大堰河、哭、新客了,应该重读以突出作者家的富足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D.家具、花纹、匾、白米的饭,应该重读以突出作者家的富足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14.【答案】B。解析:B项,“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油漆过”“安了火钵”“碾了三番”等修饰语都应适当强调,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这一意图。
15.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教学反思,按要求回答问题。
本文在教学时缺少对于说明文语言严谨等特点的研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于作者提出的“文法”和“可译性”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是缺乏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引导,可以在研读部分适当的渗透,以及在作业的布置上有所体现。
对该反思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语文教学实践性的特点。
B.体现了深入研读的可操作性。
C.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D.体现学科间融通的综合性学习。
15.【答案】A。解析:A项,语言文字运用主要体现在实践性上,题干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如“作业的布置上有所体现”,故本题选A。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外地人听说咱们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
生1:不是!成都的特色是蔓延在生活中的。
师:那同学们,要是让你们描写成都的味道,你们会从哪里着手描写呢?
生2::成都大街上,弥漫着火锅味的川普,路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吃,还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哗啦啦的麻将声,都是成都独特的风味。
师:那同学们,如果老师提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
生:不是。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依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达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吵闹的、拥挤的。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陕西师大教师考试培训部,安心培训、放心拿证。如果对教师资格证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陕西师范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或关注师范在线微信公众号,每天都有相关问题的推动。
 
 
联系电话:029-87555512          QQ:3159572896
 
关键词相关内容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