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 试题资料 > 正文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高级中学)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7-11-24 16:26:48

内容摘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能力发展的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 思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能力发展的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
A.思考·领悟 B.发现·创新 C.积累·整合 D.感受·鉴赏
1.【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思考.领悟”目标有: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故本题选择A项。
2.某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以下作品中不适合选入推荐作品的为( )。
A.《晋灵公不君》 B.《齐桓晋文之事》
C.《有无相生》 D.《秋水》
2.【答案】A。解析:《晋灵公不君》出自编年体巨著《左传》,使用春秋笔法较为明显。属于史传散文而非诸子散文作品。B.《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业,施行王道的主张,比较系统的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C.《有无相生》选自《老子》第五章,主张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D.《秋水》选自《庄子·外篇》,以篇首两字为题,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故本题选择A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阅读《归去来兮辞》的教学活动,回答问题。
(1)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饮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又例: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可差对矣。又例: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2)自组对联。由学生连缀文中词句而成对联。
例:①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②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③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3)悬求对句。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例:①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问题:请结合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教学活动的优点。
16.【参考答案】
教学活动可以直接指向教学内容,也可以直接指向某项活动,间接指向教学内容。间接指向内容的活动便成为一个载体,其本身并不是目的所在,而是为了通过活动更好地、更隐蔽地实现目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但是要达到此比较虚的目的是有难度的。上述教学活动中,用对对联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做到“形”“意”兼顾。“形”为对对联这样的形式,这个形式本身就是对学生言语的一种训练;“意”为品味语言,感受陶渊明所创造的语言之妙。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拥享语文盛宴
①有人说,语文即语言与文学。然而在我心中,“语文”不是如此抽象机械的定义,“语文”两个字于舌尖徘徊,流淌出的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何谓语文素养?我也认为不只是简单的断字识文、吟诗作对,更是一场弥补心智、慰藉心灵、洗礼灵魂的盛宴。
②自古以来,无数人醉倒在语文的盛宴之中,在语文美妙的天地里寻索。我曾经在这里看见先秦的繁星,看见墨子和孔子的坚持;看见汉宫的皓月和艳若桃花的折扇,看见王昭君和李香君的香魂;看见高山流水的音符和琵琶的铮铮回响,看见俞伯牙和琵琶女的愁思……如何拥享这场盛宴,让自己在大快朵颐之时唇齿留香,提升素养,我有自己的回答。
③用好课本,把握课堂,品尝这场盛宴不可或缺的甜点。
④翻开语文书,我们能感悟到鲁迅批判反讽的犀利,柳永细处着笔的用心,苏轼广旷豪壮的视角……一册语文书就是一部“宝典”,你能从单元导读中学会提纲锲领,明白学习方向;你能从作者表达中受到思想启迪,感受到人格魅力;你能从文中积累到优美的词句,学到恰当的技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读《红楼梦》,而没接受过课堂有效教学的人只看到王熙凤的刻薄,受过教师点拨的人则能从王熙凤身上读出她刻薄背后掩着的自卑、不安和虚假。从孔子开私塾到今日之学校,从未忽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不应遭受置疑。抛弃课堂而大谈他路,语文素养无异于空中楼阁。
⑤课堂是语文盛宴的必要部分,但你只能将它视作小巧的甜点。它能为你带来各种各样的美味,增添你语文学习的乐趣,扎实你语文素养的基础。但只有课堂是不够的,正如只吃甜点营养不足一样,功夫还要下在课外。
⑥课外阅读,博览群书,畅享这场盛宴最全面最营养的主菜。
⑦轻薄的书页翻过,喂大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局。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平庸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简单得铿锵有力。苏轼饱读诗书,更被宋神宗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一场乌台诗案把他从九重天的朝廷贬到荒凉的黄州。他忍受的不只是恶劣的环境、同僚的排挤,还有心灵的拷问。是什么让他支撑下来?我想应该是他在书海中历练出来的胸怀。苏东坡能于逆境中留下诸多旷达乐观的诗文,终成文学大家,与他广泛阅读积累的广博学识,和从中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而形成超然物外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俗语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诸葛孔明居于一隅,却知天下,料事如神,这应该也是他博览群书的自然结果。在浩浩史书中,他明白了古今更迭的规律,推演出现实的变迁。在书籍构建的世界中,孔明是一个冷静的智者,静览古今兴亡变迁,闲看世事风云变幻。于是《出师》一表千古扬名,三分天下功勋卓著。同样,作为中学生,只有大量课外阅读,方能厚积薄发。课外大量阅读,能炼出博大的人格胸怀,烹出丰盛的文化大餐。课堂所学当然有限,广览多读方能弥补课堂不足。让自己在博览群书中,开阔视野,增加积累,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在我看来,课外阅读才是语文盛宴的主菜。语文素养的高低差异,与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精选好书,潜心研读,就能烹出满汉全席。
⑧课外除了大量阅读,还需要学用结合,向生活这部无字书学语文,语文素养才能更加完善而厚实,语文盛宴才具有绵久的味道。
⑨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品味这场盛宴浓烈而醇香的美酒。
⑩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试想,李白自川蜀出,这才看见奔流的江海、巍峨的高山和熹微的晨光。遍走祖国大好河山,孕育出了他的浪漫情思和向上胸襟。李白怀揣一份豪情,一份志气,走向京城世界,走向社会生活,在虚虚实实、起起落落中,成就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说,无游历祖国山河的社会实践,则无诗仙李白及李白的浪漫诗篇。脚下的足迹给他飞扬的文采,生活和实践是他的摇篮,文学是他的安魂曲。有人说,真正的学习是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语文学习也一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去提升,去丰富,去完善,去检验。学习、积累,是为了运用、创造。语文学习要走向社会,用于生活。这样,你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锤炼,得到充实,得到升华。在生活实践运用语文,是更深入的学习。社会实践尤如这场盛宴中的美味烈酒,使宴会更醇香绵久。
?语文魅力无限,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想到又一度春秋已过,又一段韶华已逝;看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蝉鸣”,让人想到夏夜蝉鸣,闻到空气中的稻叶清香;看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让人想到飞絮满天,芳草萋萋,于飘渺中感受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尽情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拥享这场盛宴,细品精巧的点心,畅享满汉全席,啜饮甘醇美酒。
17.请从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⑩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提纲锲领——提纲挈领、遭受置疑——遭受质疑
病句:语文学习也一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去提升,去丰富,去完善,去检验。(不合逻辑)
语文学习也一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去丰富,去完善,去提升。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2分)
18.【参考答案】
主题鲜明,论述恰当。围绕“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自己的思考体验,较好地分析了三种途径。以课外阅读为重点,详略得当。比较联系,材料丰富,字里行间寄寓着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语言流畅,特色鲜明。善用多种修辞,语言亮点纷呈,富有表现力。古今诗文名句信手拈来,彰显出丰厚的文学功底。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内涵丰富,意蕴绵长。构思巧妙,颇有创意。通篇用喻,将语文比作一场盛宴,将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比作拥享盛宴的过程。语言生动形象,表达自然贴切。
关键词相关内容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