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 试题资料 > 正文

2018年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作者:陕师大教师资格证培训中心

添加时间: 2018-11-16 17:18:10

内容摘要:2018年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多媒体展示二战相关的照片,请同学们一起谈谈你所了解的战争?引导学生从“战争”中得出一些词语:恐惧、绝望、死亡……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2018年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二战相关的照片,请同学们一起谈谈你所了解的战争?

  引导学生从“战争”中得出一些词语:恐惧、绝望、死亡……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明确:(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你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历史,学会侧面描写,但在课堂上可能有学生对于二战的历史知识过于陌生,理解文本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在课前或者课上进行一定的背景补充。

  语文课堂应达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课堂上并没有设置学生去练习侧面描写,可以在课后的作业有所涉及。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这篇新闻作品哪里体现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

  新闻作品的第一原则就是真实,所有的新闻作品都不应例外,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满足这一原则。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客观事实的真实。是指在报道上内容的真实,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生的大屠杀是确定无疑的客观事实,这一层是历史上的真实。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其次,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而是通过参观者侧面的展现奥斯维辛的恐怖,作者刻画的参观者的感受也是真实性的一方体现。

  综合以上的内容可知这篇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史实的真实性,一是作者刻画参观者情感的真实。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秋天的诗词,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一些悲秋的诗词引入这首词写于深秋的却毫无悲情充满斗志的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4.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小组,讨论读过这首词你看见了几幅画面?根据内容分别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

  要求: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组内形成统一的答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师生共同总结:①独立寒秋②湘江秋景③峥嵘岁月④中流击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以“湘江秋景图”为例展开教学。

  (1)词人在上阕当中“看”到了什么?明确:a.山、林、江、舸、鹰、鱼。

  (2)词人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哪些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a.“万山红遍”,“遍”写出了红的广阔。

  b.“层林尽染”,“染”树经霜后变逐渐变红现象。

  c.“鹰击长空”,将“击”换为“飞”,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击”写出了鹰的雄壮有力搏击苍穹的进取精神。

  d.“鱼翔浅底”,将“翔”换为“游”,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来炼字,体会“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洒脱之情。与“鹰击长空”形成一天一地的遥相呼应,体现出词人胸襟的阔大。

  2.面对如此充满生命跳跃音符的绚丽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感?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明确:一个“怅”字写出了万千,宇宙自然万物尽收于作者之笔作者之眼作者之心,怅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深思的是当时千万的人民群众的水深火热、是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是祖国未来的命运。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要问的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看到万物在经历着物竞天择的考验,很像当今的革命形势,作者要问的是“主”,是谁来主宰革命乃至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4.纵观本词,上阙重写景,下阙多抒情,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表现了作者伟大的抱负。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创作于革命爆发时期,试想在那么一个不确定的时间,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情感的文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词的下阙写“击水”从中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参考答案】

  诗人对于“击水”两字是十分喜欢的,在作者创作的后期有一篇诗,当时只记录下了来两句:“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其中也用到“击”这个字,诗言志,作者的一生与革命结缘,缔造了新中国,“击”字正是红色浪漫主义革命精神的一种体现,“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割据,可以说作者的一生都是在“击”当中度过的,所以作者的作品也常会用到“击”字。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诗词的教学是有难度的,诗词中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意象聚合,一字之差意境全改,所以在诗词的学习中应当格外重视“炼字”,这是在内容这一维度上。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运用诵读指导法,诗词虽然与我们的语言系统有一些距离,但是通过吟咏学生是能够有一个模糊和大致的感觉的,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潮流之下,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于诗词的个人感受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电视剧片段《林黛玉进贾府》。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请学生欣赏视频,然后说说对其中人物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印象。试着用一些词语去概括出来。

  教师总结过渡:“同学们,刚才大家是通过观看改编的电视剧,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对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印象。那么原著中作者是怎么描写当时的情景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断句。同时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教师请学生找出文中出现了几位人物,重点写了谁。学生容易回答出重点写了王熙凤。

  过渡语:“既然重点写了王熙凤,就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出场的,出场后又是怎样表现的?”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描写王熙凤的语句,并讨论其表现出的人物的什么特征。讨论结束后,每组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和补充。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加以讲解。比如

  第一组,出场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表明其出场很隆重,且身份地位很重要。

  第二组,肖像描写:服饰“头上戴着……下着翡翠撒花洋裙。”衣着尊贵华丽,表明其生活奢侈,爱慕浮华。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表现她外表美艳,也能看出很机敏精明。

  第三组,被贾母戏谑。“凤辣子”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得宠和四面逢源。

  第四组,与林黛玉对话。采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因笑道……”表现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逢场作戏和善于察言观色。

  第五组,与王夫人对话。发月钱,选料子,做衣服。表现其精明能干,考虑周全,随机应变。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学生在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

  2.说一说自己是否喜欢王熙凤这个人物并说明各自的理由。

  (五)迁移拓展

  请几个小组来扮演文章片段的故事。

  (六)作业小结

  阅读红楼梦其他段落,找找还有故事能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目标?

  【参考答案】

  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只有实现目标和重点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分析描写王熙凤的语句,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也是如此。在课堂中,我首先把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放在对这一目标的突破上,保证能有更有的时间去讲解,也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我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授、播放视频片段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组内对描写王熙凤的语句进行讨论赏析,然后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补充,总结归纳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最后,播放电视剧片段,让学生重温当时场景,加深对王熙凤形象的直观感受。同时,呈现《红楼梦》后面有关王熙凤的情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最后,通过板书呈现王熙凤描写语句和人物特点,强化学生对重点的掌握。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安排,能够突出重点目标。

  2.你认为你这堂课讲的如何,请对自己讲课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

  刚才的试讲由于试讲经验不足,加之比较紧张,所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看,刚才的试讲能够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重难点。刚才的试讲优点是一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重难点的突破。进行分组讨论,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外貌、肖像、语言和动作等描写,能掌握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在讲解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描写王熙凤的语句上,能够加强学生对王熙凤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在互动方面。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了提问自由回答、小组讨论、写作练笔等环节,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三是在课堂评价方面。对学生的回答都进行了点评,多以鼓励性为主,鼓励他们积极发言,锻炼言语表达能力。

  主要缺点有:一是课堂时间分配上有失衡,前面讲解时间偏长,导致后面作业布置环节比较匆忙。以后,我会注意时间安排,尽量把每部分的时间,做好规划。二是由于经验不足,比较紧张,语言不够连贯,环节衔接不连续。以后会增加试讲经验,使自己语言上和环节连接上更流畅。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恳求各位考官老师能给出批评指正。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师大路校区
电话:029-85568912 87555512 15399057395
备案:陕ICP备15002534号-1
  • 扫一扫,第一时间获取考试信息
  • 大德教育微信